《黄帝内经太素》一书中写道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,反映出“药食同源”的思想。“药食同源”指的是许多食物与药物同属一个来源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食物和药物都能够防治疾病。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称:“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,无毒者可就,有毒者当避,随着经验的积累,药食才开始分化。在使用火后,人们开始食熟食,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。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,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。
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中医药理论形成后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中药的“四性”即寒、热、温、凉。寒凉药多具清热、解毒、泻火、凉血、滋阴等作用,主治各种热症。在食物当中,如绿豆、雪梨、西瓜、苦瓜、薄荷等多性寒凉,使用后能清热泻火,养阴生津。
温热药多具温中、散寒、助阳、补火等作用,主治各种寒症。如:去皮生姜、龙眼、荔枝、芒果、辣椒、花椒、羊肉等。中药的“五味”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,食物的味亦如此。
辛味,能散能行,有发散解表、行气行血的作用;
甘味,能补能和能缓,有滋补和中、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;
酸味,能收能涩,有收敛固涩,生津止渴的作用;
苦味,能泄能燥能坚,有清泄火热、泄降逆气、通泄大便、燥湿坚阴(泻火存阴)等作用;
咸味,能下能软,有泻下通便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
在平时生活中,我们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,使用相应的药食同源药制作药膳食用,达到滋补强身,治疗疾病及养生目的。